【小学】这8个坏习惯不改变,聪明的孩子也会越来越笨

浏览次数:721      时间:2022-03-29

来源:CC爸妈(ID:cc-bama)

午休时间,跟小伙伴聊天,说到小时候的绰号,“傻小子”、“笨丫头”荣耀上榜,当得上80后和90后共同的童年噩梦。

一剽悍的姐妹总结陈词:“现在谁敢说我家丫头‘笨’,我就跟谁急。家里人都不行,为这事,我还和婆婆干过一架。”

咱们父母那一辈的观念,给孩子起个下贱的小名好养活。从曾经的痛苦经历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当了父母后,对“傻”、“笨”这样的字眼格外敏感。
我们不容置喙的坚信着:“我家娃多聪明,清华北大的料,以后最起码也能上个985、211。”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有点残酷。
很多家长不经意的一些行为或者习惯,正把自家娃推入“变笨”境地,却不自知。
今天C妈就给大家做一个总结梳理,给大家提个醒!
共计四条教育行为、四条养育习惯,赶紧对照一下吧。
四类让娃变笨的教育行为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提出了一个习惯性愚蠢的概念。

他发现,不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继而缺乏自信心并逐渐陷入一种无能感的状态,进而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笨”。
这里的外部影响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占了极大的比重。

第一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我们小时候被家长起一些带“傻、笨”的外号就属于负面标签。

现在虽然很多父母不会直接起外号了,可还是有不少人会这样说:
“你看人家小明,多有礼貌啊!”
“这么简单,你怎么就学不会啊!”
“说过几遍了,怎么还记不住啊!”
家长的本意是激励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好,可孩子从中get到的潜台词却是:“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如果你家娃面对新鲜的挑战、面对困难,总是说,我不行,我不会。
那就要当心,是不是平时总是消极的暗示孩子?
一次又一次被孩子接收,并被反复强化,“我很差”就会成为孩子的信念,他的行为会慢慢向这种负面的信念靠拢,变成父母口中的“笨样子”。

限制孩子玩闹


很多家长养育孩子的标准是:文静、乖巧、温和,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才叫“有教养”。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安全大于天,他们全部精力盯着孩子:“这个不能动,危险”、“那里不能去,危险”。
殊不知,自由疯玩对孩子有多重要。
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创始人Stuart Brown博士做了一个实验:科学家将小老鼠分为两组,第一组可以自由玩耍,第二组被限制玩耍。
之后,将一个带有猫气味的项圈分别放进它们的活动领域内,它们都迅速逃窜躲藏了起来。不同的是,第一组很快就试探着出来活动,而第二组却再也没有出来。
Brown强调:玩耍能够给包括小鼠在内的动物,带来更加积极正面的情绪与生活态度。
而被剥夺了玩耍权利的动物,大脑的功能发育将受到严重影响,并且会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捣乱、搞破坏是孩子的天性,看似没啥营养的玩耍过程,孩子会在思考怎么玩中锻炼专注力、会在失败过程中积累抗挫力、会在实际动手中积累生活经验、会在无约束的环境中宣泄情绪,会锻炼各种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技能。
限制孩子玩,孩子变乖巧的同时,也变得呆板了,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倒不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孩子尽情放肆。

第三
频繁打断孩子


我们楼下有个奶奶,经常标榜自己看孩子负责:

“我不会让孩子离开我的视线,哪怕一分钟”。
这种做法负责是挺负责,却也让人担心。
一起玩的时候,孩子刚拿起一个玩具,她就立刻:“这个脏,我给你擦擦”,擦完之后没一会儿,她又:“饿了吗?渴了吗?需要帮助吗?”
孩子几乎没有一个独自、专注做一件事的机会,这种做法非常容易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专注力差。上学后很容易无法集中精神,专注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慢慢地就会变成老师同学口中的“笨孩子”。
父母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怎样?

在孩子专注做某事的时候,该隐身的时候就隐身,不说话,不打断,耐心等待孩子做完,孩子主动开口寻求帮助时,再做出反应。

过分压抑孩子的情绪


“你是男孩子,哭哭啼啼的像什么话”、

“你是大孩子了,这一点小事还值当得哭”、
“这多大点事,怎么又发脾气。”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非常敏感,孩子一旦有暴躁、悲伤、心烦等坏情绪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插手进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包括但不仅限于讲道理、发脾气、可以感动)帮助孩子赶紧逃离出来。
实际上,感悟自己的情绪,就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
孩子被剥夺了这个机会,不良情绪没有释放出来,而是在内心越积越多。
我们都知道心情好的时候,连做事效率都是高的,但如果孩子感觉自己的生存环境不稳定、不安全时,在各种负面情绪挤压下,他的大脑也就无法好好地思考、他就没有办法放松下来去做事。
比如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提不起兴趣,表现在外就是我们常说的“笨手笨脚”。

四种让娃变笨的养育习惯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Julie Lythcott-Haims,也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学家,在一次演讲中他透露,哈佛大学经过75年的研究发现:
孩子的智商发展受家庭生活习惯影响更多,如果沾染上“坏习惯”,聪明小孩也可能越来越笨。
第一

不重视孩子的早餐

很多孩子早上起来会表示“没胃口,不想吃早餐”,家长着急上班,也懒得折腾,干脆就让孩子随便凑合两口。
有的家庭万年不变的豆浆油条,有的家庭就随便给孩子吃个面包、喝包奶。方便倒是方便了,只是很不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稍微计算一下,我们就能发现,早餐跟上一餐间隔了至少8小时,早上起来,大脑会处于“饥饿”状态。
而孩子正处于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期,早餐营养供不上,他们的智力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早餐不仅要吃,最好还要做到营养均衡。
孩子的营养早餐应该包含优质蛋白质、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适量的脂类以及深色蔬菜等。
早餐怎么合理搭配,可以看这两篇:《有没有想过,娃长不高可能是因为吃得不对?、《张文宏称:孩子早餐不许吃粥,终于有人肯说大实话了!

特别提醒一句,油炸食品、烧烤、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垃圾食品,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吃太多,孩子的记忆力、反应力都会受到影响,能不吃就尽量别给孩子吃。

第二

放纵孩子吃太多甜食


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吃太多甜食会烂牙、肥胖,可很多人不知道,吃糖后,孩子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科学研究发现,摄入大量糖分后,身体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当大脑掌管记忆的区域海马体中的细胞也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时,学习跟记忆就会变得非常低落。
2018年瑞士巴赛尔大学的研究还发现,摄取高糖份、高热量的食物,会让认知功能,包括理性思考的能力下降。
时间长了,会造成认知功能受损,包括:语言能力、理性思考、注意力、抽象判断、数理计算以及表达能力等。
不仅不能让孩子吃太多甜食,还要注意不要一直让孩子处于饱腹状态
现在不少地方在家网课,娃在家,一会儿吃点零食,一会儿吃几块水果。

但一直进食太多食物,身体里的血液和氧气就需要一直从大脑转移到消化道,大脑就会暂时缺血。持续处于过饱的状态,大脑总是缺血,就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第三
将电子产品当成哄娃神器


孩子不开心或者总捣乱的时候,家长想清净一会儿或者想干会儿自己的事儿的时候,很多人会祭出“手机”这个神器。

手机在手,世界立马安静了,可后果是怎样的呢?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显示:每天看屏幕超过两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获得的得分较低。
玩游戏、刷短视频,孩子获得的快乐是典型的垃圾快乐
垃圾快乐一方面会让孩子上瘾,另一方面会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急剧下滑。
尤其是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越是沉迷手机,越会变得意志消沉、懒散厌学,大脑也就慢慢“生锈”,人就变得越来越“笨”。

关于看视频,我们专门写过这篇,没看的可以补课:“妈妈,我想玩会手机”,帮孩子戒掉手机、短视频,这几个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第四
孩子长期睡眠不足


这个相信不必C妈多说,日常提醒那些晚睡的娃!早点上床吧!
前段时间才写了关于孩子睡眠的文,我不啰嗦啦!没看过的可以翻回去看看。9点才上床就是晚睡吗?孩子到底几点睡觉最好?原来真相是...... 》
放弃挣扎吧,当父母就是个苦差事。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美好未来,我们就很有必要多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其实,做到这些并不难,上面的很多条,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做到了。让我们相互提醒,再接再厉吧。

文章来源: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