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怎样才能教育不焦虑?

浏览次数:610      时间:2021-04-09

有没有发现,今年年初这三个月,你听到的关于教育改革,关于减负,关于校外培训治理的消息,似乎比去年一整年还多?

有几个家长问我,“为啥突然间动作多起来了?”
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想说,一个事物的演化,一开始都是散点的,零星的,这跟下围棋的高手一样,菜鸟看高手的布局,一开始都是没有门道,零零散散,但越到后面,就会发现“图穷匕首见”,之前那些散点,并非无意义的闲棋,而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服务的。 
前面布局到一定程度,拐点就会显现。
拐点出现,意味着事物的发展会加速,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新闻越来越多。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做五年、十年规划的习惯,跟中国打过交道的西方领导人也在他们的各种回忆录里对此深有体会。所以,西方的智库,都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政策与规划。

而一个人,对事物演化节奏的掌握,也就可以对应的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知道一点事实;
第二层级,知道更多事实;
第三层级,知道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级,知道关系的演化节奏。
中国教育减负和教育均衡化就是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演化节奏的。
2017年之前,是在推动校内减负;
2017年开始推动校外减负:从源头上剪断社会培训、竞赛与中小学招生录取挂钩的利益链;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2019年强基计划再次严格收缩社会培训、竞赛与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挂钩的利益链;
2020年直接发布“负面清单”;
2020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宣布,摸排整治了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
2021年,就是密集的通报各种校外培训违规行为,以及校内招生违规行为。
而与减负同时推进的就是“教育均衡化”,教育均衡化的布局,比校外减负的时间要早。
2013年,北京取消共建生;
2015年牛小频繁兼并渣小,推行教育集团化建设;
2016年,北京中考招生新增“校额到校”;
2019年,海淀、东城开始多校划片;
2020年,西城开始多校划片,并且公民同招,民办学校要与公办学校同时招生,不允许提前招生。“公民同招”、“超额摇号”、“不准跨区招生”。
2021年,上海开启名额分配。

 

很多家长,其实对事物演化节奏的掌握还停留在第一层级,就是零散的知道一些事实,而这些事实有可能还是虚假事实。

举一个例子吧: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一个学区家长群里揪出来一个“内鬼”事件。
这个群里本来是在同一个学区里的家长互相交流学校的教学进度、课外活动,以及约玩用的。去年年初,群里进来了一位牛娃家长,娃有多牛呢?基本上就是大家在网上能看到的那种:

什么4岁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数法,四位数加减法,识字量超过2500字等等。

牛娃家长话不算多,但每次聊到升学的话题时,他就进来看似很权威的说一些所谓信息,有时候有些家长表达了对超前学超量学的异议时,他会说,“只要能接受孩子未来上职高的结果,那随便啊。”
有的家长聊到普通孩子不用刷奥数题,他就说:“呵呵,等娃上初中就发现自己多天真了。”
有的家长聊清明节去哪里玩,他会说:“(高斯)导引刷了吗?”
然后也时不时的丢一些牛娃案例,比如2岁会100以内的加减乘除,4岁学完小学数学,三年级学完初中数学,刺激家长们本就紧张的神经。
群里还有几个捧哏的,每次这个牛娃家长一说话,就有几个跟着:“哇,大神来了!”
直到最近,这个人身份暴露,他并不是什么牛娃家长,而是一个有很多马甲,职业贩卖焦虑从而帮机构卖课获取提成的人。
他们以团伙模式混迹在各个家长群里,充当牛娃家长,有时候故作神秘,语焉不详,吸引不明就里的家长主动私信他们获取鸡娃信息,入群之后就开始安利课程,要求家长提供缴费证明。
曾经有记者总结过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杀猪盘套路:
第一步,“找猪”,假冒证券从业者,有内幕资源,吸引投资者入群。
第二步,“养猪”,与庄家联合运作,以一手消息推荐股市黑马等由头,先让投资者尝到甜头。
第三步,“杀猪”,待目标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被推荐的个股冲高,然后迅速崩盘,使投资者损失惨重。
而在教育领域里,连“养猪”这一步都不需要,直接利用人们对孩子教育的恐惧,就能够完成三步走。

一个家长,想要逃离教育的恐惧,就需要不停的提升自己信息掌握的层级。 

从知道一点事实,到知道更多事实,到知道事实之间的关系;直到知道关系的演化节奏。
互联网时代,大家看似获取信息更简单了,但事实上,获取有效信息变得更难了。 
校外培训班整治之后,我敢非常笃定的说,一定还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利用家长的信息不对称来制造新的焦虑与恐惧,如何与虚假信息共存,如何提取真正对孩子有效的信息,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中的必修课。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我支持培训班的整治,但我还是想要告诉你,学龄前,的确是孩子大脑开发的黄金时期,只不过,这种开发,并不需要送进机构或者培训班,家长多了解一些脑科学的知识,完全可以在家里做起来(我写过不少这样的文章)。并且,也不需要大量的时间,每天高质量的陪玩半个小时,饭桌上多聊天,都是非常好的契机。 
前几天,我和哈佛大学的教授有一次对话,这个教授采访过许多高成就人士,非常值得家长们了解,过几天我会就我们的对话写一篇文章,对话里,我问他这么一个问题:“内卷之下,家长该怎么才不焦虑?” 
教授是这么回答我的:

我所接触的高成就孩子的父母,都有一种难得的平静与冷静这种平静与冷静,来自于不停的提升自我,不停的学习,也来自于心态的端正。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也都有高期望,但是他们更多的把教育当成一场旅程,成功,是旅程中的众多收获里的其中之一,而不是开启这段旅程的唯一动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诞解视界(ID:danjieshijie)